Minneapolis、Saint Paul、及Rochester依序為明州的前三大城,而前二則共同稱作Twin cities。
不過,看似相輔相成的雙城,只要稍稍翻閱歷史就會知道,這兩座城市基本上是有其各自背景脈絡,並非一開始就是以兩座城市互補的方式發展的,甚至一度是城市競爭的關係。一直到1968年interstate的通車,才算真正開始將兩個城市串接起來並互通有無,也大概是為了刺激其整體發展成Midwest的第二大商業帶,才併在一起給一個合稱吧。在興建高速公路之後,又過了許久之後,兩城之間才又有了的大型開發項目,也就是2014年才通車的輕軌綠線。因此,Twin Cities看似密切的連結,也僅只是因為地理位置相當接近而已。
先說Saint Paul吧,畢竟為Minnesota State Capitol 所在地,在歷史上來說也相對Minneapolis的發展來的早。Saint Paul的發展由貿易轉運站開始,逐漸發展成19世紀重要的中西部貨物集散中心之一,也因此,在Saint Paul的Downtown附近能夠找到明州最大的火車站Union Depot。不過,在Minneapolis的磨麥業取得巨大成功,外加20世紀美國航空業發達起來、MSP機場在Minneapolis附近建好後,Saint Paul的城市發展就逐漸不如Minneapolis。因此,觀察一下城市周遭的交通系統,或許從其差異與演進也能部分看出城市興衰交替的縮影。
對比政治中心Saint Paul,Minneapolis則為Twin cities的商業中心,號稱有20間以上的Fortune 500企業都將總部設立於此。雖說Saint Paul的市區也有幾間大型企業,但數量上還是Minneapolis佔優勢。如先前所述,Minneapolis從磨麥起家,位在市區附近密西西比河上的St. Anthony Falls就是當時重要的磨麥動力來源之一。麵粉業的蓬勃發展,配合Saint Paul的運輸系統,也就帶起了Twin cities的經濟。因此,Minneapolis 除了在現代被官方宣傳作City of Lakes,也因為這段歷史而也有Mill City的稱呼。
回到Twin cities的輕軌系統,方才提到了綠線,現在則來聊聊另一條藍線。Metro blue line完成於2004年,此線將Mall of America、MSP 機場、及Minneapolis downtown 連起,算是對非當地居民相當友善。此交通便利之優勢,配合其位在美國中部的地理位置,Twin cities 常成為實體會議與論壇的首選地;至於對念明大的非當地學生來說,此藍線也是一大優勢,一條線直接通往機場及最大購物中心,就算沒有車也能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
因此,從交通上來說,在Twin cities生活可以不需要車,不過若要深入去各個景點,如明州著名的湖畔們,還是建議有車,不然公車那精美的班次還是會把人逼瘋。
Twin cities area還有一項吸引人的點,便是那豐富且容易參與的體育賽事。美國最有名的四大運動賽事:美式足球、籃球、棒球、及冰上曲棍球,都能在雙城地區找到,且不若其他大城市的偏遠場館,明州的比賽場地都在市區內,只要沿著輕軌線搭車,就能去到所有場館,對體育愛好者而言,生活在雙城要看比賽真的是省時又省力。不過,比賽的成績可就沒那麼順利了,抱持著輕鬆的態度面對明州的各類賽事結果,可能會過得比較開心一些。
有鑑於明州對不同族群相對友善的環境,此地亦吸納了不少外來族群,從最早的德國、愛爾蘭,乃至中期的北歐,再到爾後遠至亞非地區的索馬利亞與緬甸,明州或因政策、或因其本身的包容性,接納了不少移民及難民。因此,在明州也能找到不少他國文化傳統,譬如能在Minneapolis找到American Swedish Institute,在此能夠體驗瑞典的建築與食物;也能在愛爾蘭聚集的Saint Paul找到不少Irish Pub,每年在此也定期舉辦盛大的St Patrick Day慶祝活動;甚至,還能找到Hmong Village,裡頭的傳統服飾與菜系令人大開眼界,堪稱亞洲外最大的苗族社群。
總體來說,Twin Cities Area不管從自然或文化角度,都是相當豐富的生活帶。
其他相關文章:
[…] 明州核心帶-Twin Cities 雙城地區 […]
[…] 明州核心帶-Twin Cities 雙城地區 […]
[…] 明州核心帶-Twin Cities 雙城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