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課程]森林生物多樣性概論(下篇:鳥獸與星空)


台大課程 / 星期二, 30 4 月, 2019

比起林群,還是小動物的不確定性更令人著迷。

望遠鏡裡的黃痣藪眉,嘴裡啣著一塊食物

看著同學間對於即將賞鳥時,眼裡閃爍的興奮感,對比先前面對樹木的各種無感,我想確實如此,畢竟稀有性與互動性更容易受到一般人喜愛,於是在老師的帶領下,眾人紛紛將望遠鏡掛上脖子。據老師說法,尋鳥通常要從耳朵開始,聽聲辨位後,再將眼神放空掃視聲音來源,看到晃動時便將視線緊緊抓住黑影,待鳥兒定下後,將望遠鏡立刻抬到雙眼前,便能見到一隻隻嬌小玲瓏的林鳥。最常見的,是擁有蕃薯色的身軀,號稱溪頭麻雀的黃痣藪眉,其頭上頂著墨綠色小頭盔,眼下則有明顯的黃斑;身處高處而輕巧移動於樹葉之間的,是頭上留著龐克藍髮、胸腹亮黃的黃山雀;站在山崖下小溪流中的,是擁有纖細白腳、尾巴不停上下擺動的白尾鴝;而路邊恰巧遇見在覓食的則是棕噪眉,通體紅棕色,眼睛周圍則圍著灰藍色斑塊。到了高海拔地區,雖無老師的實際帶領,但將找鳥認鳥的好奇心一路帶上,還是在「先拍照後詢問」的模式下,外加認識了擁有五彩身軀與白色眉毛的金翼白眉,與喜愛站在針葉樹頂的星鴉。

伏在石壁上的拉都西氏赤蛙

除了靈巧的鳥兒,另一大群小動物則是外觀較不討人喜愛,卻還是處處令人驚奇的兩爬類。在鳳凰山園區的夜間蛙類探查中,一群人拿著手電筒,沿著馬路邊有小水溝與石壁的地方照。雖然蛙鳴聲相當大,但只要手電筒一照,聲音就會立刻消失,所以要找到蛙類,終究還是得靠眼力,才能將完全將自己融入背景色的青蛙們一一揪出。最常見的是分布廣泛、皮膚為深綠色的莫氏樹蛙;第二常見的,則是背部枯葉色,因而比莫氏樹蛙還要更難找到的拉都西氏赤蛙。而有樹蛙的地方,自然就會有掠食者的存在,幸運的是,這次在探險途中也遇上了躲在花盆底下的赤尾青竹絲,更恰巧的剛好有隻樹蛙不知是沒發現還是嚇傻地伏在附近。不過,或許是過度驚嚇,僅讓眾人瞧見露出半顆頭的青竹絲,很快地就縮回了花盆底部。

山上除了常聽見的蛙、蛇類,更難得一見的,是棲息於潮濕環境中的山椒魚。這次在高海拔上的夜半探險,尋貓頭鷹不著,卻幸運地找到了一隻山椒魚。細細小小的山椒魚,明明就已經通體黑色,其眼珠卻又更黑得深邃透亮,像蝦蟹的一般,大大的眼睛以逗趣的方式嵌在小小的頭上。隨行的助教在一旁補充道,動物攝影常常將山椒魚放在苔蘚上當作背景,但實際上,山椒魚都是躲藏在石頭底下,因此在苔蘚之中尋找是多半找不到。而確實,這次山椒魚的發現完全是靠著助教的好眼力,在潮濕的水溝中不停掃視,才得以一窺其神秘的面貌。

利用手機長曝的效果意外得不錯

來到山中,白天有森林、有鳥兒;到了夜晚,除了剛才提到的兩爬類,在無光害的環境,少不了的活動便是眺望星空了,也因此,課程中安排了參觀鳳凰山天文台。說真的,若非課程,到了鳳凰山園區內大概也不會想去到位在邊陲地帶的天文台,甚至若要在夜間模擬天文台觀測,還必須在漆黑無燈的路上開上好一陣子的車。不過,既然有學校安排,參訪一趟還是相當值得的,畢竟除了必須專業人士申請才能進入的鹿林天文台外,最頂級也兼具教育功能的,就是鳳凰山天文台了。無奈當天天氣不佳,一群人也就是進了個擁有一個半圓頂的小空間中,圍著中間的巨型望遠鏡聽個解說,便到附近的小木屋中就寢。

好在最後一晚在塔塔加裡,多天以來不斷纏伏於夜空裡的雲總算是飄開了,趕在月亮還未升起而成為光害前,在助教的指示下,同學們將一捲捲的鋁箔反光板鋪開於地面上,並一個個像串燒似的排排躺好。於是,助教以指星筆,搭配著沒什麼戲劇性可言,卻還是讓人聽得津津有味的星座故事,帶領同學們在墜滿整片夜空的星星之中,從無到有地藉由不同星座的背景故事,體會掌握一整片美麗星空的喜悅。雖然事後是忘得一乾二凈,但至少在這一個夜晚中,星空與談心,一切的美好都已深深刻畫在回憶之中。

天剛亮的塔塔加一隅

五天下來的課程,在個人私心最喜歡的星空課程,與最為人記得的動植物外,也安排了土壤、昆蟲等課程,前者較為學理而生硬,後者則因飄雨而沒遇見多少隻,就不多加贅述課程與所見所聞了。佛家參禪有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我想在此次課程中的最大收穫,便是對於山林的想像與認識,有幸從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了吧。在森林之中的多日浸淫,無疑地打開了更多體會周遭變化的感官,讓人能用更多不同的角度去認識,無論是各樣的林木、蟲魚與鳥獸、地下的土壤、及天上的星空。當開始去注意,就會發現到其中是充滿何其豐富而有趣的學問,過去容易因為不注意、不了解而錯過的豐富生態,也將能更輕鬆的去掌握。而那些日子在山上舒適的溫度、清新的空氣,想必就是回到都市中,第一個想念起的美好吧。

[台大課程]森林生物多樣性概論(上篇:樹木與蕨類)

影片-森林生物多樣性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