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課程]田園生活體驗(上篇:開始的驚奇)


台大課程 / 星期五, 28 12 月, 2018

「我在台北有塊田。」聽起來就很厲害,而這的確也是我修課的原因之一。

或許是因為成長背景的關係,從小父母兩邊的家族都在台北附近,實在沒有什麼機會接觸農田,頂多就是到中南部縣市來個一日農夫體驗,難得學校有這樣的課程,自然就是好好把握機會。田園生活體驗,就如同字面上意思,是一門讓修課的同學都能感受田園生活的課程,課名涵蓋範圍廣泛,也因此下面會細分成農藝組、蔬菜組、花卉組、高山組、農具組、農場組等,不過其實只有前兩組有機會實際有一塊田,能夠「種」一些作物,而我也很幸運的選上了農藝組,一個據老師說法,下學期2至6月時會種水稻的組別,不過上學期9至12月因天氣轉冷,故改種玉米、毛豆。雖然聽起來是個第二方案,但後來發現,收成時收玉米,總是比水稻好處理多,也好分送出去。

灑完種子後要鋪上一層薄網避免被啄食

第一堂課,教的是植株行距與深度,因為每一株植物都有最適當的生長空間,但人們又希望同一塊田的產量越高越好,所以每種作物在種下種子或小苗時,都有它一定的間距及適合的種植深度。9月底,在陰濕的天氣裡翻完土,種下了玉米、毛豆的種子,與高麗菜、萵苣、花椰菜的穴盤苗。玉米是糯米玉米的品種,20公分一洞,放三顆直徑近1公分的紅色種子;毛豆大約15公分一洞三顆,不過是米白色的種子,比玉米的大一點;其餘的小苗們,從穴盤輕輕連土帶根拔起,填入凹洞後輕輕覆蓋即可。種子下土後,還必須拉上網子並釘上塑膠大圖釘,以避免鳥類聞香琢食,雖然我是覺得種子沒什麼明顯味道,不過或許牠們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吧,還是乖乖拉上那「防盜網」;葉菜類部分,則是架上紅銀的亮帶,隨風旋轉可達到驅鳥作用,對於這部分,我也是很存疑,不過後來發現的確是沒有被鳥兒啄食的痕跡,倒是菜蟲很多。

左半還沒翻土,右半還沒覆土

經過2-3週後,就可以瞧見種子區開始有青綠色的小苗有點被網子壓住,這時就可以拔釘撤網了。同時,葉菜區可以觀察到明顯不同,譬如高麗菜的葉展以快速生長,萵苣的生長較緩,心痛的是,因為種植時完全不施打農藥,初期也不施肥,所以有四成的小苗都枯萎死去。幸好是植物,我想,如果是動物,我還真不知該怎麼辦。在拔拔草、顧著先前種下的區域之際,老師那邊也很用心準備了已經催化發芽的馬鈴薯,我們就在尚有一點空間的地方種下他們。種植馬鈴薯也是挺辛苦的,因為在挖洞填空之前,還必須先周遭的土挖來將中間土壤堆高,才能將馬鈴薯以最多芽眼為上的方向埋入土中,並附上薄薄一層土壤。

欣欣向榮的不只是作物,還有雜草

10月下旬,毛豆與幼苗迅速長大,毛豆的枝條與葉片開始伸展,而枝條上也如其名,長滿了纖毛;萵苣葉欣欣向榮,到了可以採收的時刻;花椰菜因屬菜蟲最愛的十字花科,葉片已開始出現坑坑疤疤的痕跡;至於玉米,也長到了人類小腿肚左右的高度。而從播下幼苗開始,時不時的拔草與澆水後,總算是迎來了第一批收成,主角是萵苣。為什麼呢?主要是萵苣收成是吃嫩葉的,不像玉米、毛豆等要結果實,或是花椰菜要長花球,所以很快就要收成,不然一旦收成期過了,萵苣就會開始抽高長花,葉子雖然因高度而有了更多層,但是就會變硬以支撐植物體、也就變得難吃而無法採收了。萵苣種植的成功率雖然到最後只剩下差不多6成,但還是有幸能品嘗到奶油生菜、皺葉萵苣、鹿角萵苣等不同品種,在不煮熟而生吃的情況下,個人偏愛奶油生菜,因為是所有品類中最甜的。

這玉米真的一不注意就突飛猛進地長

11月中旬,又是菜園作物們邁向人生旅途的另一大階段。將要採收的萵苣都清一清後,注意力正式從萵苣區轉移到其他作物。關於馬鈴薯的部分,必須繼續培土,也就是把周遭土壤往中央疊,好讓長出的深綠葉子與淺綠枝條,不要因為重量而東倒西歪。至於我所謂的「種子區」,也就是毛豆和玉米區,也很有意思。以毛豆來說,在經歷了開白色小花的時期後,已逐漸長出表面覆滿纖毛的豆莢;玉米則以「一暝大一寸」的飛速,從至小腿的矮小成長到我的腰際、頭頂、甚至超越了我的身高,並在頂部抽出穗狀的雄花,而底下節間處則有了濕潤的淺白色雌蕊細條叢。偷偷摸了一下,非常濕潤又黏稠的構造,果然很適合接下上頭那些,屆時成熟後隨風搖落的雄蕊精子們。順道一提,高麗菜的菜球也在此時採收,但裡頭菜蟲實在太多,又結的小顆,就不得我喜愛也不給篇幅了。

[台大課程]田園生活體驗(下篇:結束的喜悅)

影片-田園生活體驗:糧食作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