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課程]地質調查導論一(下篇:花東海岸與太魯閣)


台大課程 / 星期一, 24 12 月, 2018

隔天一早,太陽依舊熾烈地烘烤大地。

其實不只小野柳,台灣東海岸真的很多釣客

第三天,行程最緊湊的一天,一路從台東的小野柳、三仙台、到花蓮的石梯坪、海蝕拱門、與20號公路的砂脈,最後回到第一天晚上的住宿地,也因此,就沒有如糖廠一般的放風行程了。第一站為小野柳,就位在富岡漁港隔壁,而名稱由來,自是因其豐富的海蝕構造,足以媲美北海岸的野柳,而的確,整支隊伍也在此地待上了好一陣子,不僅要看地上如同豆腐狀切割的海蝕構造、跟水湳洞類似的蜂窩狀地表、也要觀察岩層的沉積構造,如流槽鑄型、交錯層、火焰狀構造等,以判斷岩層是否有倒轉現象。雖然頂上的太陽真的是把理智都快融化光了,但勉強學起的一些地質知識,或許能夠在哪天派上用場好拿來說個嘴吧。

非常美麗的一個景點-三仙台

下一站則是耳熟能詳的三仙台,不過一樣,這次重點不在橋,而在海岸邊的石頭。跟七星潭比較不同的是,此處有主要石頭為班狀安山岩、浮石、甚至能撿到玉髓。以班狀安山岩來說,是個「偽麥飯石」,只因外表像而有名,不過比起什麼麥飯石的,班狀安山岩吸引人的點,在於其安山岩部分有機會與海水進行換質作用,也就是說,黑色部分能夠變成偏墨綠、藍綠色,甚至換到鐵離子氧化成深紅、褐紅色;浮石的特色,就是輕、密度低而能浮在水上;至於重點玉髓,則是類似半透明石英的礦物,有時能找到獨立的一塊,有時是嵌在其他礦物裡,而辨別的關鍵,在石頭濕潤後是否能成半透明狀,也因此,最適合在靠近海水處尋找,省得看見疑似為玉髓的礦物時,還必須找水潑濕確認,但也因此時常在翻找石頭時一個恍神,就被海水濺得一身濕。

蒼芎下的人,如螻蟻般的渺小而逗趣

爾後,則迎接整個野外調查中最為酷熱的一段路途與勘查,下午三點鐘,一行人抵達石梯坪,不僅要在烈陽下的柏油路旁,走上一段十分多鐘的路,還必須在毫無遮蔭的單面山上觀察火山彈構造。雖說在小野柳也是頂著大太陽聽講跟觀察,但是在石梯坪,畢竟是下午三點的毒陽,心裏感受還是更為強烈,好在天空真的美得不像話,那一切的忍耐也都值得了,而此景點結束後,剩下的就和藹許多了。譬如接下來的海蝕拱門,陽光不再過度耀眼,甚至還能在拱門裡聽講,對比起來實是一大享受,加上是討論偏向化石而非礦物的穿孔貝滅絕與地質抬升事件,算是我個人比較偏愛的方面,因此,在這地質點上的身心都輕鬆多了。出了拱門,觀察個原來台灣本島也有的柱狀玄武岩構造,再度上車,來到最後一景,也就是20號公路其中一個側面上,觀察火成岩灌入砂脈裂縫的構造後,總算結束了疲憊的一天。

下到砂卡噹溪真的是此生難得的幸運

最後一天繼續驅車北上,來到太魯閣的砂卡噹溪與神秘谷,此行程應該是參加地調最值得的景點了,因為可以藉著教學名義,走到一般遊客無法深入的砂卡噹溪谷河床上。在經過又一漫漫長路的砂卡噹步道,驕傲跨過在盡頭處鎖上的樓梯入口後,一行人終於順利抵達河床。在太魯閣除了河流切割的谷地外,最重要的就是擠壓作用了,而在此地的構造又稱「多重協調褶皺」,原因就在於它的褶皺真的又多重、又協調,在溪水對面的山壁上,很清楚的可以看到不少M字褶皺構造。而在最明顯的褶皺構造外,也可以觀察到因溪水沖刷堆積而形成的如劍鞘、串腸等構造,不過我想,畢竟也是最後一個景點,又參加課程的人多是即將畢業的大四生們,在聽課之餘,還是多拍些照比較實際,但,的確也是因為溪水、石床、岩塊、與巍峨山壁上的綠色植物們在太魯閣交織而成的景色太美,才會更讓人一張又一張的按下快門吧。

四天的行程在太魯閣劃下句點,也在日落時分回到校園。除了地質景觀和熱血教授的講解外,整趟地質參訪其實還包括了各種夜晚的自由活動,諸如花蓮的東大門夜市、台東的觀光夜市與鐵花村。只要能把每日作業快速完成,就能有大把時間去製造不同於白日的美好回憶,好比以我而言,最有趣的經驗是跟同學及幾個大陸人買了小米酒和燒烤,窩在寬敞的六人房裡邊吃著美食,邊看著台灣的政論節目下評論,算是在經歷一整天的「地質調查」之後的小小放鬆吧。

感謝05車的胡植慶教授,其他車的諸位教授與助教群們,也謝謝四天的好天氣!

[台大課程]地質調查導論一(上篇:東北海與花東縱谷)

影片-地質調查導論一:宜蘭、花東、東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