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課程]地質調查導論一(上篇:東北海與花東縱谷)


台大課程 / 星期日, 23 12 月, 2018

雖然課名為地質調查,但說到底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晴空下的碧海藍天。

身為學校僅次森多概的熱門課程,地質調查導論一果真沒令人失望,四天三夜的野外課程,分為東北海岸、花東縱谷、花東海岸、太魯閣四大部分,不僅走訪數個知名觀光勝地,也能一窺台灣島上鮮為人知的豐富地貌。除了在旅途中和同學打打鬧鬧、學習一些地質知識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能夠好好去認識台灣,了解原來台灣有如此美麗的海岸線與豐富的地質資源。此外,在十二月的北半球,仍能遇上連續數天的艷陽高照與萬里無雲,屏除一些勘查地形的汗流浹背之外,更是繼加簽選上課之後,上輩子燒了不少好香的幸運。以下就分四個部分來聊聊吧。

首先登場的是新北瑞芳的水湳洞。在濱海公路下車後,一路沿著看似荒廢多時的彎路向下,不一會兒,就到了滿是蜂窩狀的岩岸地形,腳下則遍佈海膽的本體化石與其生痕化石。不過,大多化石都呈現不完整的白色碎片狀,倒是因金屬離子附著生鏽而披上紅金色的外衣,才使海膽化石稍微可看度高一些;而爬向另一個山頭遠眺,則能清楚看見簾洞灣內因海水分色而聞名的陰陽海。陰陽海的成因為二價鐵離子流入海中後氧化的現象,而這些金屬離子,基本上就是過去金瓜石金礦業丟棄的金屬礦物殘餘體,雖然礦區已於1987年關閉,但其影響至今仍然覆蓋著這片海域。說是陰陽海,其實不過就是岸邊浮了一層土黃色的薄膜,甚至在不了解成因以前,還可能會誤認為是某種土石傾瀉的日常現象,實是令人有些失望,不過,能來造訪這對我而言,早已聽聞許久卻不見其真身的陰陽海也算是值得了,畢竟在這次地調之前,自己到底會不會來走一趟,一直都是個沒有下文的問題。

浩浩蕩蕩爬上可以眺望陰陽海的小山峰

時間緊湊,一夥人僅待上一個多小時便拉車往宜蘭外澳而去。地點是個觀察火成岩脈,在Google map上稱外澳岩堵之處,一樣從小路蜿蜒而下,跟水湳洞不同的之處,除了多出一座小廟福德宮,在地質也可以感受到明顯差異。前者為黃褐色沉積岩塊;後者則明顯可以感受到,多為深灰黑色的低度變質岩塊。在此處,除了可以觀察到岩石受力而形成大面積的單一方向節理,也可以觀察到實際斷裂的斷層結構,怎麼說呢?正巧就是因為在這些岩脈中,有這麼一條褐黃色的火成岩脈穿過並遭切斷,所以可以去判定斷層結構。除此之外,關於岩層受力作用的觀察,甚至可以發現受對頂兩力作用而形成的共軛結構,也無怪乎外澳會成為一間非常好的野外教室。站在岩層上以大海為背景拍拍照,或是盯著火成岩脈看,又或者,單純看著遠處的龜山島發呆,都是聽完課後很好的選擇。

外澳岩堵上可隱約瞧見遠方的龜山島

下一站為粉鳥林,雖然為眾人熟知的是其漁港或美麗的海灘,不過以地質價值而言,這裡是號稱為台灣年代最久遠的岩石露出點,因其位在變質岩層,可以尋找角閃石的筆狀構造。不過比起石頭,印象更為深刻的,是扛了好一陣的地質槌終於派上用場。看著一群人在岩脈上敲敲打打,也是挺逗趣的,雖然敲了老半天我什麼也沒敲到,只能從教授手上觀察岩石構造,不過,漸層色的無敵海景就在身後,實是不枉來此地。最後,以七星潭作為第一日的終站,其名聞遐邇的多彩石灘就不多提了,令我驚奇的倒是原來面向海洋的右側,就可以觀察到因米崙斷層而同步抬升的台地。而抬升的原因即是那著名的1951年斷層系列活動了,一路從米崙斷層震到玉里斷層、再到池上斷層,雖說造成不少傷亡,但也是對台灣斷層研究很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

七星潭除了石頭外,還有畫面右側的米崙台地

第二天一早,先在花蓮糖廠放風吃個冰後,遊覽車便從花東縱谷切入,向南開去。第一站是瑞北溪,一條名為溪但實際上只有颱風天才會有水的乾涸河床,據教授說法,今年因無明顯颱風,也使得河床兩側的植物意外地生長高大。不過,來到瑞北溪,重點還是在於地質,而這次要找的石頭有陽起石、竹葉石、與石榴子石。待老師講解完畢,我毫不猶豫選擇了上游走去,畢竟上游理應來說會有比較新的石頭,不過很顯然的,在走了將近一小時後仍無斬獲時我才發覺,還是乖乖待在下游就好,果真,尤其跟著教授,也終於看到了那些只聞其名、不聞其身的石頭們,雖然我還是覺得那些唾手可得、閃閃發亮的石英碎屑混合物比較有看頭。

下到瑞北溪時又是一個深入蠻荒的概念

用過團膳午餐,也在旅途中看完超級火山的紀錄片後,拉車終於拉到了台東的大坡國小。到了此地,自然就是要看池上斷層了,而此斷層之所以有名,在於它屬於潛移斷層,也就是無時無刻都在釋放能量,每年都在緩緩移動。看著國小裡斷層旁標示清楚又精緻的地質介紹牆,還真是把其他風景區的介紹牌都比了下去。除了清晰的一條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帶、因斷層位移而角度變形的溜滑梯外,此處還藏了一位著名的NPC,也就是研究此地層的法國人安朔葉教授。在國小附近的地牛博物館中,不僅有對池上斷層更詳盡的描述,更是有這位教授各式各樣的精美手稿,我想,對於安朔葉教授在台灣的貢獻,再加上他甚至是這次地調帶隊教授的教授,只能予以最高的敬意了!

著名的池上斷層與變形的溜滑梯

最後一站,利吉惡地,唯二有機會用上地質槌的地點之一。外表看起來跟社會課本中的高雄月世界相當類似,不僅外表深灰且多雨水沖刷溝,不過實際成因卻是大不相同。高雄的是純粹的堆積與沖刷,但利吉惡地,又或者稱為「利吉層」混同層,是深海泥在海溝中經低溫高壓變質而成,並且包覆了眾多外來岩塊後,經抬升而成的地貌。在教授的核可下,拿著地質槌往岩層一敲,輕輕鬆鬆就會有大塊利吉層碎成細小碎屑滾落,而其中包覆的外來岩塊也就自然而然的裸露出來,是個相當舒壓的體驗。從木棧道走回入口處時,恰巧發現縣政府要在入口處做美化設施,不過,在這種比較不吸引人、地點有些偏僻的地質景點處美化,就不知道屆時的成效是如何了。

感謝地質槌的一路相挺

[台大課程]地質調查導論一(下篇:花東海岸與太魯閣)

影片-地質調查導論一:宜蘭、花東、東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