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與共產的交織-哈瓦那篇


Cuba古巴, 旅行隨筆 / 星期三, 13 12 月, 2017

「多麽耀眼而溫煦的晨光。」這是從雪夜的多倫多來到古巴後,發自內心的讚嘆。

一早起來,有幸能在斑斕灑落的陽光下,享用古巴人準備的早點,我是何德何能,得以擁有這份純粹的小確幸。吐司、麵包、煎蛋、餅乾、不知名水果,搭配熱咖啡、牛奶、現打果汁,餐桌上擺滿的食物,實在是又一次地增添古巴給我的好感度,就連平時不怎麼愛吃的木瓜,也在南國的一般民宅裡顯得可口誘人。當然覺得什麼都好吃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不清楚是否能在外頭找到價格合理的下一餐啦,不過,這種滿懷希望卻又夾雜不安的心態,或許正是背包客深入險境所追求的心靈感受吧。

在古巴的第一個Airbnb

在天台上隨意拍了幾張古巴建築街坊的照,記下幾個比較顯眼建築當作指路明燈,便是正式開展旅途之時。

哈瓦那,La Habana,為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所建立的殖民據點,在舊城區與中城區李隨處可見殖民式、古典式、巴洛克式的建築。細緻的雕花與兩層樓高的鐵門,狹長卻整齊的街道,以及斑駁卻仍然顏色豐富炫麗的建築物,哈瓦那就這樣走過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美國干預時期、革命時期,以及近代的開放,雜揉的歷史痕跡在城市的四處綻放著。

若非上網做點功課,真的很難想像哈瓦那曾是16世紀中南美洲,甚至整個美洲上一顆耀眼的星。在海上貿易發達的17、18世紀,甚至一度有Antills群島的巴黎之美名,也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鐵路的國家。昔日輝煌發達的城市,卻又在一夕之間,因共產主義與美國禁運,將時間與人民硬生生的留在1960年代。曾經有人擔心,2015年的美國開放會導致古巴失去了它的應有的舊日街景,但是看著路上一輛輛老爺車的司機們在路上不停向觀光客貪婪的喊價,我想,短期內的城市風光還是會被政府想盡辦法留住的。

出了中國城後,在最為寬敞也最繁忙的Paseo del Prado上,可以清楚看見架滿鷹架的國會大廈El Capitolio。El Capitolio建於20世紀初,原本是作為國會用途,革命之後則改為國家科學院。壯麗的建築物表面架滿著鷹架,一向裡頭的工作人員打聽,才知道原來修建工程早已持續多年,目前卡在無法順利進口足夠的高級石材來修補,才導致工期延宕多年,遲遲無法完工,也只能參觀一樓大廳,略窺其門面,不過官方單位倒是很好心的為其最有名的世界最大室內雕塑La Estatua de la Republica,做了個小型複製品放置一樓展區。國會大廈旁同樣引人注目的建築則是Gran Teatro de La Habana,同樣建於20世紀初,是間西班牙殖民時期留下的表演藝術廳。

最佳地標El Capitolio與Gran Teatro de La Habana

多雲的天氣為刺眼的陽光帶來些喘息的空間。走著走著,一行人拐一個彎,轉進著名的Obispo街,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心裏也踏實一些。經過的店家,大多販賣著切格瓦拉畫像的T恤、深綠色的軍帽,以及一些帶有革命味道的紀念品。偶而也能經過傳統市場,一窺古巴人的日常及當地的各色蔬果。不過,吸引我目光的,還是書店裡陳列的工具書,那些靜靜躺在書架上的word 2007的教學手冊,著實地為古巴增添了幾分舊時代感。

熙來攘往的Obispo街

要說這趟古巴之旅還有什麼荒唐可笑之事,大概就是明明不會講西文,也沒做什麼功課就前來了吧。若非另兩位旅伴事前做足了準備,我八成東南西北,各大景點在哪都無法分辨,只能沒有規劃的盲目亂走。想著想著自己受到幸運之神眷顧了好多次,心中感謝不斷,三人也走到盡頭,抵達湛藍的Canal de Entrada。遠眺海港對岸的基督雕像與一座又一座的西班牙碉堡,所謂的古巴,原來並不只是廣為人知的共產革命,其主體、其建築、其文化,還是從16世紀以來的歐洲文化之延伸啊。而海邊除了停滿花花綠綠的老爺車,也有不少當地人在岸邊釣魚,或許是他們的重要生計之一吧。

隔壁發現一棟頗具特色的石砌建築,看起來像是座西班牙時期的防禦碉堡。瞧見門口有西方臉孔進進出出,該是個值得走訪的景點了吧,索性付了每人3CUC的門票進去參觀,事後才知道的戰事博物館(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又是一個誤打誤撞呢,總之,館內僅有的西文導覽牌,沒法讓我們領略戰爭 的輝煌歷史,倒是熱心湊上前為我們以英文解說的導覽員,開始揭露了哈瓦那對觀光客無情卻真實的一面。原本以為他的熱情,就像第一晚遇到的餐廳服務生一樣的純粹,沒想到這根本沒有寫在入口處的導覽服務,在最後理直氣壯地跟我們又收了一次費。看在提供了英文的服務,終究是乾脆地付了錢,只是,對這座城市的觀感難免有了污點。

再次走回老城區,西班牙式的規劃,讓壅擠的舊城裡時不時就能出現個供人們休憩的廣場,頓時也讓人有種身處歐洲的錯覺。忽地一轉, 來到最有名的哈瓦那主教教堂,全名實在有點長也不好記得,就不多做贅述。教堂前的廣場可以看見滿滿的觀光客,大多來自中南美洲,偶有歐洲的面孔,倒是亞洲人比想像多,又尤其韓國人居多。聽我的韓國友人說道,近年有滿多網路部落客的撰寫古巴的遊記分享,但同時對大多數韓國人來說去古巴仍然是個十分稀奇的事,因此,在亞洲一貫的人口密集與高壓生活下,得以讓人欽羨的古巴之旅自然成了時下背包客的熱門選擇。聽到這裡,我也不禁莞爾並思考著,人到底是為何而生?是存在於自我每一刻的生活,還是存在於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與認知呢?

主教教堂真的會給人一種置身歐洲的錯覺

時至午後,該是找份午餐解決的時候,但這一餐,卻是被強迫推銷氣飽的。

總以為自己只要不去理會身旁無數向你推銷老爺計程車服務、或是兜售著昂貴雪茄的人們,就不會有被敲竹槓的事情發生。但是,如果是位在一開始就表明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交朋友的「熱心人士」呢?說真的,要不是遇見這位,姑且禮貌些,稱作「好客」的古巴人,我給予對哈瓦那的印象分數也不會狠狠打了六折。聽到難得的英文,加上熱情的給予資訊,原本就不高的戒心,就在肚子也餓著的情形裡鬆懈了下來。走進一間酒吧,接受這位原本還以為是「朋友」的古巴人熱情的款待,一人一杯300ml的當地小調酒,恰巧還遇上樂團的即興表演,一夥人被拉上去跟著樂團一起打節奏,甚至酒館老闆還讓我們自己再調一輪Mojito出來。直到此刻,我仍然天真地以不可置信的態度,感謝異地裡的人情溫暖。看著「朋友」熱情的幫我們寫下附近划算又好吃的餐廳名單,著實心頭一陣暖意。一直到最後一刻,帳單一下來,108CUC的調酒要我們自行結清,所謂的皮笑肉不笑,在此刻我的臉上完美的演繹了出來,而當初說好不在乎錢的朋友,也在最後跟我要了10CUC的「資訊費」

荷包被掏空的瞬間,一整個胃也被掏空了,完全沒有食慾的我們默默走出了餐館,老闆臉上的笑容在眼中也只剩虛假的一張面具。距下個景點要走五十分鐘的路,要搭計程車嗎?至少以當下的心態,徹底失去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瞬間,是選擇賭氣地逕自往革命廣場的方向走的。

到底強迫服務你再跟你收錢,和直接默默摸走你身上的錢,兩者之間哪個比較讓人憤恨呢?明明前者至少還有得到東西,卻總覺得,我似乎寧可遇到後者的「真小人」也不願遇到前者的「偽君子」。

一路上彼此間沒多說什麼話,我們心底卻清楚明瞭,對熱情與資訊的戒心,與手中那份餐廳名單是用多少錢買來的。好在三人都還滿能接受現實的,走著走著,看到紀念碑的當下,半自然半強迫的讓這經驗淡去,也才好繼續接下來的旅途。

諾大的紀念碑前,坐著的是純白而莊嚴José Mart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先驅。遙望廣場對面行政大樓上的兩幅肖像,左為紅遍全球的Che Guevara,右則是鮮為人知的Camilo Cienfuegos。要不是上維基百科查了一下,大概就要和對古巴革命史不熟的觀光客一樣,失敬地誤認成卡斯楚了吧。例行性的拍了些照,雖說韓國友人跟我說,把這些合照帶回資本主義世界,當心被當成歌頌共產主義的異端,但我個人對於這些政治思想的敏感度實在過於低落,也就繼續把該拍的拍一拍了。

José Martí與對面的Che Guevara遙遙相望

對古巴的革命史沒有什麼執著,說到底也是一種好處,每到一個景點不必花上大把時間細細研讀說明牌上的文字,也不用在造訪前把各種人物史蹟填滿腦袋,只要靜靜走在熙來攘往的街上,感受迎面而來的風,與樹葉間輕輕撒下的陽光,就足夠了。下一站Necrópolis Cristóbal  Colón,因集結眾多拉丁美洲,又或者可稱其為西班牙式的墓園藝術雕像而聞名。墓園是要收取門票,不過既然先前已為哈瓦那經濟貢獻那麼一大筆錢,實在是很不想再為了景點付錢,加上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這次就揮一揮衣袖,拍個拱門照後便不帶一片雲彩地離去。

也許是因為學生的身份,對各地的大學都有種莫名想要拜訪一下的心態,在哈瓦那,自然是來到了最高學府Universidad de la Habana。位在山坡高地上的哈瓦那大學,曾經也是數百年前,引領中南美洲高等教育的前鋒。校門前的那尊Alma  Mater的雕像寬宏地伸出祂的雙手,靜靜俯瞰著哈瓦那城區,就如其拉丁文本意「智慧之母」,為古巴的莘莘學子們,無私地奉上的宇宙無盡的知識。走進校園,熟悉的感覺還是最為安全,畢竟單純就物質上而言,的確是不花任何一毛錢,就能安心地再次裝滿空掉已久的水壺。不得不說,學校附近的社區著實可人,慢慢走下山坡的路上,餐廳價錢親民,環境也相較頹破不堪、龍蛇雜處的舊城區與首都區來得乾淨、整潔、親和。

如慈愛母親般敞開雙手的Alma Mater

沿著San Lazaro大道一路往海岸的方向走,路中間的分隔島上不時地出現一尊尊聖人的雕像,多半是帶領古巴從西班牙殖民或美帝解放的民族英雄們。走到盡頭的Monumento al General Antonio Maceo,就是一尊紀念美西戰爭中為古巴人民奮鬥的Antonio Maceo。西落的夕陽為銅像披了層刺眼的黃金戰甲,是否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革命裡的那束希望之光呢?又或者只是緬懷歷史的旅人,所賦予的無謂想像罷了。

如革命烈志一般的壯麗夕陽

夜幕緩緩拉下,再度為這座歷史之城換上樸素的衣裝。深夜的哈瓦那裡,匆匆人們仍然在僅存的數盞街燈下來來回回。翻開手上那份餐廳清單,選擇了間恰巧就在國會大廈對面的餐廳,門前又是一條人龍,雖然無奈,但也心安,餐廳的本質就是如此。如果沒有人排,就要冒著食物難吃的風險進去;如果大排長龍,就必須為美食甘願奉上無謂的等待時間。雖然先前受騙的代價相當不菲,但幸運的事,在這間餐廳裡僅花6CUC便有相當美味且具飽足感的一餐,為今日的風風雨雨闔上滿足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