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實習的那些日子


工作實習 / 星期二, 13 2 月, 2018

我始終相信緣分這種事。

那是12月下旬吧,原本看了看公布在系版上時代基金會的實習計畫,就當作沒看到一樣過去了,結果同學一個相邀,還是跟著聽了說明會,一起投了履歷。爾後的筆試、面試,也很幸運的一關接一關過去,得到了很難得的,一年期的實習計畫,到現在想起來,仍然如晃眼一般,那樣的模糊卻又確實存在著。

時代實習生旗艦計畫,目的在於培養大學生提早進入職場的能力、態度、以及做事的方法,實際項目有協助舉辦基金會的活動、撰寫產業分析報告、企業研究報告,以及,不免俗的需要從事一些基礎的行政工作。而除了本身身為時代實習生擁有的權利與義務外,每位實習生都會額外分配到一個小組,協助該小組的任務。我們這一屆一共三組,MITGarage+YEF,而我,最後選擇的是MIT組。

怎麼說是最後呢?說來也是一個念頭。當初在實習面試的時候,我還滿懷憧憬的希望能夠進入G+組,與駐Garage+的創業團隊比較相關的組別,不過實際到了分配組別的時候,大家紛紛把G+組排在第一位,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想把MIT組填在第一志願了,反正,就接觸一些科技類的產業好了,感覺是個很有意思的挑戰,之後也就真的成為MIT小組的一員了。

我永遠記得實習第一天的自己,非常非常的戰戰兢兢,就連清一台咖啡機都要耗上好一番時間與心力,然後後頭的工作自然是在實習時間的三個小時內做不完了,現在想來也甚是有趣。不過當然,每週每週的練習與習慣的養成,終究是練上手的,至少實習前的環境確認時間縮短30%,後面的調查任務等等,所花時間還是沒什麼變,甚至要回家繼續完成,但用的方法、品質自然是越來越好,也越來越熟悉邏輯與架構。

除了每週三小時的例行性排班,先前提到的活動支援,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一處吧。能夠親身參與大型、擔任正式性活動的工作人員,也是相當難能可貴的。2017的這一屆,有幸能夠參與到兩年一次的MIT年會,當五位MIT教授親臨現場給予演講時,即便有些生詞與觀念無法及時釐清,但能夠親自感受到的震撼,我想是相當大的;而又或者是YEF計畫的同齡學生們的創業想法發表會,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想像大學生是可以把一個BP做成何種地步的。

例行的每週任務,穿差一件件的大型活動,還有實習生的產業研究、企業研究報告,要說時代基金會給了什麼實際的技能,很難講,但是我清楚自己得到了什麼,那也大多還是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明白。過去基金會是不給薪的,近年實因實習成為普及,加上部分實習真的就是免費勞工,使時代有了「車馬費」,不過我覺得這些都不是重點,至少我知道,在時代工作的這段日子,我抱走的不只是更專業更謹慎的態度、參與難得大型活動的經驗,還有待人和善如己出的staff人脈,以及他們的人脈。對於實習到底要不要給薪這件事,真的從來就不是該去考量的。

既然提到了時代基金會的staff們,也來聊聊工作的環境吧。前面談了這麼多關於工作、活動的事,總歸還是要回到人身上。時代基金會最看重的兩個趨勢關鍵,就在人才與創新,而時代staff們給我的感覺,就是一群始終努力走在創新尖端的人們。就連中午用餐時段,都會有不定期的科技新報、新創公司報告,內容領域橫跨各產業,這件事對我影響真的很深,原來可以如此驅使自己永遠要跟上趨勢的流上。

即使充滿著不斷向上的心,卻沒有向大公司常有的那種,因怕與同事競爭失利的心態,而辦公室環境白裡染著微量的黃,給人的感覺如此溫馨。能夠保有兢兢業業,跟上時代的心,卻不失人們彼此和樂相互幫忙的氣氛,大概也只有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能辦到吧。但要能保留住持續追求完美並走在前端的態度,真的不容易,而時代,讓我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性。

還記得當時我很大膽的在實習面試的最後對面試官,也是我之後的staff們,問了一個問題:「是什麼原因,讓你們願意待在基金會,為了基金會努力?」我想,現在的我,應該比當時聽到答案的我,又更肯定了那些答案。